江苏卫视 2021年6月18日晚播出 时长18分钟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如今中国奇迹惊艳世界、中国制造享誉全球。一系列超级工程接连精彩亮相,问鼎苍穹的“天问一号”,遨游沧海的“华龙一号”;从深海空间站到量子通信;从5G到高速铁路、港珠澳大桥,这些令世界瞩目,令国人自豪的超级工程,充分体现了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
港珠澳大桥作为当今中国享誉世界的超级工程,开创了多项世界之最。它的惊艳问世背后,建设团队团结一心、迎难而上,在技术攻关、工程质量、进度控制等多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张洪和他的青年突击队队员们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们攻坚克难,圆满完成了多项岛隧工程核心工作,在这座世纪大桥上镌刻下他们奋斗青春的印记。
港珠澳大桥,一座贯通珠海、香港、澳门的跨海大桥,现代世界的七大奇迹之一,而这一切的开始却是重重困难。张洪,一个年轻的80后党员,作为隧道沉管的施工人员,他在这里一步步成长为总工,带领年轻队员们攻克下无数建设难题。他七年的青春化作港珠澳大桥的基石,在伶仃洋中熠熠生辉。
一、情景演绎
浩博(饰 张洪):“一晃眼,沉管的任务全部完成。真想不到在这牛头岛上一干就是七年。沉管隧道,无非就是把海底隧道分成段,在工厂浇筑制作,再沉入海底拼装,听起来特别容易,但其实设计、建模、预制、沉管、对接,每一个步骤,每一处细节都决定了港珠澳大桥的成败。当时组织上成立了青年突击队,找到我说:‘小张啊,组织上想让你来当队长,有没有信心,能不能当好。’队长责任重大,我脑海里立刻想到:专家论证会上,我们的总工程师林鸣和我们90岁的孙均院士挺身而出,同外国专家据理力争,我凭什么犹豫呢?就这样啊,我结识了一群年轻小伙子,都是刚来岛上没多久,有干劲儿、有想法。年轻就要醒着拼,这就是我们80后、90后党员的样子,年轻有力量,敢冲敢拼搏。4万米焊缝,一寸不遗,300多道工序一道不漏,数千个预留孔一个不差。我敢拍着胸脯说,沉管的每一个环节都是100%合格,万无一失。年轻的突击队员们个顶个都是好样的。等大桥建好了,一定要回来看一看。我们建的不只是一座桥,也是打通大湾区的任督二脉。我们的港珠澳大桥从技术空白、一无所有,一步步到自主研发开工建设,7年时间,我也从一名普通的党员、施工一线的技术人员一步步成长为主管,部长,总工。我接受着组织上的信任委托,看着前辈们孜孜不倦,呕心沥血。我相信有你们在,有年轻一代的我们在,就没有啃不下的硬骨头。”
二、访谈
主持人:“让我们有请港珠澳大桥最终接头青年突击队队长张洪和他的队员游川。”
张洪:“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叫张洪。”
游川:“我叫游川。”
主持人:“欢迎两位。我们刚刚从浩博的戏剧表演当中看到,原来你们为了建设大桥,在牛头岛上生活了7年之久,刚刚得知要上岛建设港珠澳大桥,那是什么心情?”
张洪:“我记得当时是2011年7月份,要把我调到港珠澳大桥,当时很兴奋啊,因为之前就听我们同事在说这个桥是一个超级工程,巨大的工程。然后不久我们就搬上岛了,在那个牛头岛上,我们住的房子,是我们讲叫360度全景房,你推开窗到处是海。我是一个四川人,从小就生活在内地,看到了海水这么浩瀚,非常的震撼。然后没过多久,其实这个兴奋劲就下来了,谁也想象不到我们在上面一待就是7年。”
主持人:“你刚才说了这是有重大意义的一个超级工程,能不能给我们普通观众普及一下,咱们这个工程到底牛在哪里?”
张洪:“我们港珠澳大桥,这么讲吧,它是目前世界上总体跨度最长的跨海大桥,包含了我们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也是我们世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我们团队主要是负责沉管的预制,还有我们最终接头一个制造的工作。在港珠澳大桥建设前。沉管技术还大多数掌握在欧美国家和日本这几个少数的发达国家的手上。我们找到一家荷兰的沉管技术的一个咨询公司,想跟他们合作。当时初步谈的时候,他们报了个价很让我们意外,因为我们当时的关于这个沉管安装的预算是不超过3个亿(人民币),结果他们报给我们的价格是1.5亿欧元,当时的人民币汇率来算的话是15亿人民币,”
主持人:“是我们心理价位的5倍。
张洪:“对,5倍。经过那次谈判之后,我们意识到关于这个沉管的技术一定要走自主研发的道路,因为只有我们自己掌握了这个核心技术,我们才能不被人卡脖子。”
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全长约6.7公里。最深处埋入海底近50米,整个隧道由33节重达8万吨的巨型沉管,及一节长约12米的最终接头拼接而成。在这33节分毫不差的沉管预制过程中,浇筑百万方混凝土而无一裂缝,创造了海洋沉管隧道滴水不漏的工程奇迹,为我国工程建设标注了全新的高度,也让中国一跃成为世界沉管隧道的领军国家之一。而这一切,是沉管建设团队的建设者们,在短短6年的时间里,通过他们艰苦卓绝的不懈探索、自主攻关、自主研发的成果。
主持人:“其实自主研发是一个充满各种不确定性,而且很反复、很漫长的这样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你们一定克服了很多很多的困难。现在回想起来有特别深刻印象的是哪些?”
张洪:“我们沉管是世界上唯一一条深埋的沉管,国际上没有先例。因为我们现在国际上城管的体系只有两种体系,一种是我们叫刚性的,就是很硬。另外一种叫柔性沉管,像皮皮虾一样的,很柔软。为了克服我们深埋沉管这个难题,我们要发明第三种体系,我们称之为半刚性。就是它又结合了我们的柔性的特点,又结合了刚性的特点。那个时候我们设计已经把方案做得很成熟,拿出来开专家会,但是一上会之后,外国专家他一上来就:你们在沉管领域连走都还没学会,你就想跑了,是不是。感觉就是你是不是真的有能力,你去设计一套新的理论,因为这200年,这理论都是掌握在人家手上的。当时这个会开的就不成功,回来之后我们团队顶着非常大的压力,又经过了几个月的研究和论证,我们的设计团队每天晚上工作到3点钟,我们也委托了我们国内几家顶尖的高校,对我们的结果进行背靠背的验算。几个月之后,验算结果也返回到我们的手中,我们一看,完全一致,说明我们这个提这个理念是对的,我们的方案是可行的,终于把外国专家们全部说服了。”
主持人:“游川记忆中有什么印象最深的困难?”
游川:“在33个管节的预制过程当中,每道工序要100%合格,中间某个环节出了一些状况,这个是不可逆的,这种损失也是不可估计的。所以说我们党支部就提出来“第一文化”这么一个概念。通过培训、活动,让我们的管理层工人一直保持着一种严苛的工匠精神。
张洪:“在我们7年的建设期,每一次可能遇到的难题都不一样。大概在2016年的时候,我们沉管最终街头的任务马上就提上议程了。我们港珠澳大桥的沉管隧道的最终街头采用了一种全新方式,它是放在陆地上先预制好,然后在现场一天就安装完成,就可以贯通。这个本体的钢壳结构,一共有304个隔仓,它的焊缝加起来将近有4万米的焊缝。这个最终接头会放在我们伶仃洋水下超过30米的水深,面临这水深这么大的压力的话,哪怕有一寸焊缝有一丝瑕疵,这个庞然大物有可能瞬间就报废了。当时我们工区成立了一支青年突击队,30名的青年队员基本上都是80后或者是90后的居多了,里面还有5个党员同志承担起了我们整个港口制造里面所有工序质量的一个检查任务。”
游川:“我记得那是2017年的春节,我们全队30多个小伙子就跑到南通去,到了大年初一,早上吃着泡面就开始工作了。其实检查这个焊缝,我们有一道特殊的工序,需要手进去摸。2017年的春节,江苏又特别的寒冷,连续下了好几场雪(主持人:是的)。这么大的冬天,光着手摸着冰冷的钢板,其实那种感觉很难受。那么我们的钢壳是一个全封闭的结构,空间比较狭窄。我记得我们有个小伙子叫杨震,他的主要工作是进去检查里面隔仓的焊缝,因为他身材比较高大,只能双手双脚配合着爬进去在里面穿梭。一待就是一天时间下来,一般出了钢壳之后就瘫倒在地,就是腿已经伸不直了,其实也是这种坚持。我们把4万条焊缝、300多道工序,一到工序不漏,一个不差地把它做出来了。”
主持人:“那每一个触摸,每一厘米的测算跟观察,要保证未来的安全。百年大计。”
张洪:“还有我们还需要在最终接头的底部,我们的基床上面注入一个叫基础后注浆的东西。当时台风刚刚过境,浪打起来有两三米高,我们也为了注那个江,预埋了有4根注浆管,要通到水下30米,没有任何支撑,直接接到我们的船上来。我们随时都担心它会断掉,然后我们在浇筑过程中,结果又陆续堵了三根,如果说你第四根都堵了,有可能就面临着失败了(主持人:对)。那个时候我们所有队员拆泵管、组合泵管,最终我们坚持了两天两夜,终于把它完成了。那个时候我记得刚好也是凌晨,大家是相拥而泣啊。当时有好几个队员直接就躺在船的甲板上,哪个角落直接睡着了。”
主持人:“因为其实精神的压力要远远大于体能的一个消耗。”
张洪:“对。在我们整个项目,像我这样的突击队一共有16支,负责不同的重难点工程。每当工程进展到危机的时候,总有党员干部、党员同志率先冲到一线。我记得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次我们沉管安装的时候,因为对接的时候偏差过大,团队里面以我们林总为首的党员干部全部站出来,坚持在一线,整整96个小时,一眼都没合,才成功的把第一节沉管安装就位。在整个项目的过程当中,感受最深的是没有党建的支持和引领,不可能完成我们这个超级工程。”
主持人:“其实经历了这么长时间的奋斗,大桥通车那天是2018年的10月23号,那一天,我想问一下两位的心情是什么样子的?”
游川:“百感交集,能参与港珠澳大桥这个项目,那种自豪感和那种骄傲感。”
张洪:“当时大家确实留下了很激动的泪水,我们习总书记过来亲自为我们剪彩、通车,称这是一座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和复兴桥。”
2018年10月24日上午9点,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从此,粤港澳大湾区形成1小时生活圈,香港、澳门特区开启了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新篇章。这座由粤港澳三地首次共建的超级工程,是中国第一座集桥、双人工岛、隧道为一体的跨海通道。历经六年筹备、九年建设,国家总投入超过千亿元,先后有两万多名建设者和科研人员参与其中。
林鸣:“在整个大桥的建设工地上,由青年党员领头的青年队伍不计其数,他们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港珠澳大桥。在港珠澳大桥建设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四十年党龄的老党员,我为他们骄傲。未来会有更多超级工程拔地而起,让国家骄傲,令世界惊艳。只要党和国家需要,我们都会挺身而出,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主持人:“谢谢我们所有大桥的建设者们。我想问一下两位,你们觉得这个时代赋予你们的是什么?”
张洪:“我觉得时代赋予了我大展拳脚的平台,因为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作为我们工程师,我觉得是幸福的。因为赶上我们现在国家有能力建设一个个的超级工程,有了这么多超级工程,其实才有我们施展才华的一个机会。身为党员的话,我也觉得无愧于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游川:“我觉得时代赋予了我们勇往直前、追逐梦想的一种勇气。港珠澳大桥它是个名副其实的创新桥,我们光专利都有400多项,这也是我们广大的科研人员和我们的建设者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我们这种执着的工匠精神。我想我有幸参与其中,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也是甚感欣慰。”
主持人:“党领导下的体制优势,是张宏和他的工友们创造奇迹的底气所在,更是新时代中,大国工程必定大功告成的奥秘所在。而张鸿和他的青年突击队员们,更是播洒出超级工程中的一片青春亮色。他们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中国青年之名。”
三、结束语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中国路、中国桥、中国车、中国港,这些不断刷新世界纪录的超级工程,彰显的是中国精度、中国长度、中国高度和中国速度,让国人骄傲,让世界惊艳。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用双手、用智慧、用毅力、用决心创造出了一个个几乎从零开始的奇迹,让中国人民的获得感更足、幸福感更强。